华西都市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宁夏的华西村移出来的好生活潇湘晨报 [复制链接]

1#

华西村。

江苏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可谓无人不知,而在宁夏银川西夏区镇北堡镇,也有一个华西村。这两个村子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联系?的确,宁夏的华西村,当年就是在江苏华西村帮扶下建起来的。年9月,西夏区华西村被列入宁夏首批22个编修村志的村庄名录。日前,我们的“寻找村志”报道组来到这里,探访这座村庄的一路走来与村落“标志”。我们发现,“移民”与“奋斗”这两个字眼,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

白茫茫的盐碱地

从镇北堡西部影城门口出发,向北前行1.5公里,拐上了一条小路时,就能看到路两边华西村的民居,一座座白色立面的砖房,整齐排列着,一派新农村生机景象。这是今天的华西村,但关于它的故事,得从一片荒凉说起。

年之前,包括这些房子所在的地方,还有镇北堡镇,除了两座“烂堡子”外,就只有一个林草试验场,周围其他地方都是一片荒芜。尤其是春冬时节,满眼是白茫茫的盐碱地。如今华西村*支部副书记任炳升,就是在那年来到这里的,只不过当时还没有华西村这个名字。

“当时听说这边在搞开发,只要愿意来的,就可以来。”任炳升在这片土地上走了走,考察了几天后,决定搬来,他的理由很简单——比起大旱三年、牲畜连草都没得吃的西吉老家,这里平坦开阔,是块安家的乐土。

就这样,他和很多和他有同样想法的人,成了华西村的第一批自发性移民。可真的搬来后,让他没想到的是,当时眼中的乐土,却是连一棵禾苗都长不出来的贫瘠之地。

“种子能发芽,这就好办”

许多人决定打道回府了。任炳升说,没办法,种不出庄稼,不得不回去。“我种了玉米,等了好多天,也不见发芽,觉得奇怪,刨开地一看,种子全都发霉了。”任炳升说,当初考察时,他心里还暗喜,因为这里野草少,所以庄稼地就不用费力除草了,但看着发霉的玉米种子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片土地压根连草都不长。

要不是老家实在待不下去,当时的任炳升可能也就回去了,但他觉得“回去太丢脸了”。“走出来了,就要活出个样子,灰头土脸回去算什么。”如今61岁的任炳升说这话时,还能让人感觉到他当年的“硬气”。

留下来,那就必须改良土地。任炳升和留下来的一百来人,打听到两个方法:挖排水渠、“扫地”。年农历十月,他们开始挖渠。“那时候已经有冰碴子了,大家穿着*胶鞋,脚脖子露在外边,时不时会被冰割破。”任炳升说,他们就这样用了3个月时间,挖出了一条长1公里,宽3米,深2.5米的排水渠;“扫地”,就是绑一大捆树枝,在田里来回拉着跑,盐碱就这样被扫起来,再让大风吹走。

可这么费劲地开发,等来年开春了大家再试种,玉米还是发霉死掉了。“但这次发芽了,是发芽后死掉的。”任炳升说,虽然结果还不如愿,但大家心里一下就有希望了,种子能发芽,这就好办了。

江苏华西村的援建

在任炳升等人想办法改良土地时,年,江苏华西村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府签订合作协议,从宁夏南部山区的固原、海原、西吉、同心等地移民户人,在镇北堡林草场管理区域内援建宁夏华西村。

“现在的整个镇北堡镇,当时被叫做‘宁夏华西扶贫开发试验区’,现在我们华西村的地界,当时被称作‘华西村三区’。”任炳升说,江苏华西村给当年那片贫瘠的土地带来了资金、技术和项目,具体到自己头上,当时发的元,就是“救命钱”。

“我记得很清楚,年,按人头,每人发元。那时候的元,真不是一笔小数目。”任炳升家里有七口人,共元,不但还了欠款,还建了两间砖房。“孩子上学不要钱,还发了免费的新校服。”在任炳升的家里,有一张小儿子七八岁时露脚趾头的照片,他现在看了还是会红眼圈,他说,开始援建后,小儿子穿的鞋,就不再露脚趾头了。

年,村里修了第一条柏油路,各家各户的房子,基本都是“一砖到顶”,土地也改良了。

富起来的华西人

年初,最初的华西村移民开发区交由当时的银川市郊区*府管理,成立了镇北堡镇。3年后,银川市撤乡并镇、合村并队,镇北堡镇建立了5个行*村——新华村、镇北堡村、团结村、德林村、昊苑村。

“新华村就是当年的宁夏华西扶贫开发试验区三区,名字是江苏华西村原*委书记吴仁宝给起的,意思是‘新的华西村’。”任炳升说,新华村发展很快,当初的盐碱地,在连续改良三年后,能正常种植庄稼了,在江苏华西村的帮扶下,当地老百姓艰苦奋斗,用双手在盐碱地上,建成了一座欣欣向荣的村庄。

赵怀德是村里最早养羊的人,他用自筹的元,加上元帮扶资金起家,在专家和技术员的帮助下,掌握了羊的品种选择、喂养、繁殖等一整套技术,现在每年养羊纯收入达2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兴起了养羊热,不少村民因此致富;类似的还有枸杞产业,在村民贾玉卿的带动下,现在全村枸杞种植面积3余亩,成为移民致富的另一条途径;同时,在劳务输出方面,不少以前常年打工的村民,如今已经变成了“包工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年,新华村人将村子的名字,重新改成了华西村。任炳升说,如果不是移民*策,可能很多村民依然在老家吃苦,孩子还得天不亮走十几里山路去上学……“富了之后,要记住最初帮助过我们的人,人要懂得感恩。”(记者刘旭卓文/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