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宁现象苏宁张近东恒大许家印交杯酒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患者感恩 https://m.39.net/pf/a_10821046.html

前三月的一天下午,苏宁老板张近东与恒大老板许家印喝交杯酒的照片一被爆出,网友不禁惊诧:两大巨头喝得脸红脖子粗,莫非有大事要发生,背后会有什么新的勾当?

据说,喝交杯酒那天,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率领恒大高管团队,访问位于南京徐庄的苏宁总部。

人人都知道,喝交杯酒通常是婚礼程序中的传统仪节,而商界巨头应酬场合,酒兴酣时,交杯问盏,可不光是凑一下热闹,一定是把感情、合作“玩”到high吧!

果不其然!11月6日,一个重磅消息传出,港股中国恒大(.HK)公告,张近东旗下的苏宁电器集团之全资子公司南京恒润,亿元入股恒大,其出资金额占恒大地产第三轮增资完成后的4.%。

而在3个月之前,许家印“恒大系”之“恒大人寿”已悄然入股苏宁旗下公司。此外,双方称,将在地产、电商、金融等多个领域开展战略合作。看来,大佬的喝酒有讲究,“酒里乾坤大,壶中天地宽”呀!

一路血战江湖的“苏宁现象”

不容否认,苏宁是一家巨无霸企业,旗下拥有苏宁云商(原“苏宁电器”)、苏宁置业、苏宁金控、苏宁体育、苏宁文创、苏宁投资等六大产业版图,线下门店超过多家,养活超18万人口。

复盘苏宁帝国的创业史,掌门人张近东干的就两件事,一边声声嘶哑地喊“狼来了”,一边挥剑狂舞,在血战中冲杀。

张近东比马云大一岁,生于年,今年51岁。众多苏商豪强中,张近东的起家方式,与扬子江药业徐镜人、华西村吴仁宝等“苏南模式”诞生的“红帽子”企业家有很大不同,更类似于“温州模式”创业之路。

回溯苏宁一路成长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即从创立开始至年,称为苏宁之崛起阶段,而从年开始,是苏宁之“狼来了”时代。

年1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一次“南巡”深圳,写下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次月,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宣布对外开放,中华大地上涌起了第一拨下海经商的热潮。

这一年,联想柳传志、海尔张瑞敏开始走上创业之路。同年9月,张近东也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了,21岁的他,被分配至南京市鼓楼区一家区属企业工作。

年冬,27岁的张近东下海,开始自主创业,在南京宁海路租下㎡的两层店面,起名“苏宁交电”,这就是苏宁帝国的前身。

辞去“铁饭碗”投身商海,巨头迈出第一步,或许与早先下海经商的哥哥张桂平有关。当时,哥哥帮人家安装电脑、复印机、空调,虽是辛苦,赚的钱可比他在单位的工资高出许多。

苏宁的早期发展,适逢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中国家电行业的大爆发时期。开店之初,张近东首先选择的是当时家电业中的冷门产品——空调,可谓剑走偏锋、另辟蹊径。因为当时热卖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一类,而一台空调少说也要五六千,寻常百姓家望尘莫及。当然了,选择空调这一非热销经营品类,也与南京“四大火炉”地理环境有关。

仅仅二年,也就是年,苏宁在家电零售市场开始“小荷才露尖尖角”,占据了南京空调市场的7成份额,营收一举突破亿元大关。成功来自勤奋、人脉,更来自商业模式的变革与创新,而这一切,有赖于张近东一手打造的“苏宁一条龙模式”。

与国营大商场的原始粗狂式经营不同,苏宁卖空调,不是货卖出去就万事大吉,而是还通过送货、安装、维修、保养的一条龙服务,这在当时属于全国首创。

张近东成功了!创业一年多,跻身“千万富翁”之列。受过高等教育,张近东比常人有着更加强烈的危机意识,他发现,南京这地方,虽是“火炉”,却高温时间不长。当时南京的空调销售主渠道,主要由国有8大商场垄断,他们资金充足,实力雄厚,如果在旺季与他们争抢货源,苏宁肯定争不过。

年10月,当时知名的空调生产商春兰公司举办年度订购会,恰好那年南京不热,空调销售不理想,南京8大国营商场惯用的采购策略是“旺季采购、淡季停止”,一片观望气氛之下,厂商忧心忡忡。要想异军突起,苏宁必须扬长避短,关键时刻,张近东反其道而行之,力挺春兰,与厂家签订了万元的订货合同,成了订货最多的销售商。

一口气订了这么多产品,明年的货源虽是不用担心了,可怎样将它们卖出去呢?在预付款的支票上签字,张近东的手有些哆嗦,出了一身大汗;即便如此,一旦咬准,绝不回头,这就是张近东的个性。

到了年,中国入关(关贸总协定)受挫,人民币升值,上一年淡季打款备货,让张近东押对了宝,在空调销售旺季来临时就有了充足的货源和价格竞争优势,也就在这一年,苏宁在南京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广告战和价格战。

寒冷的1月,南京的各大媒体上,同时出现了一则广告:“要想夏天过得好,去到苏宁买空调。”此后数月,南京街头到处又是苏宁的广告小传单,那是旺季还没开始时,张近东的50万元宣传大策划。

铺天盖地的广告,让苏宁在1-4月这一轮淡季中,一举占据了本地大部分市场;同时,苏宁的空调还大批量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成了当之无愧的空调批发大鳄。

张近东的血拼战并没有停止,相反,他还添薪加柴,给炎热的夏日再烧一把火。那年5月,《扬子晚报》一则广告:“炎炎烈日无须东奔西跑,买空调只需到一家。”广告里详列了各厂家产品的型号、批发价、零售价,同时还敬告读者:需购买的用户可参照市场现货的最低报价进行购买。

以当时的华宝某款空调为例,市场价为元,而广告中则标价元,差价高达元。在那个带有计划性的市场,如此彻底地公开价格,更是闻所未闻;张近东这种做法,无疑给市场扔了一颗震撼弹,整个南京城轰动了!苏宁的门店,每天都挤满了前来抢购的顾客,员工从早晨一直忙到深夜。

当客流缓缓地从各大国有商场移向苏宁店,南京的“空调大战”全面爆发,苏宁也就成了国有商业企业眼中共同的“异类”。于是,新街口百货商店、中央商场、南京商厦等8大国营商场组成联合军团,联手封杀苏宁。他们宣称八家将统一采购,若有谁供货给苏宁,他们将全部下架该产品。

而苏宁一方,凭借“规模经营。厂商合作、专业化服务”这三张王牌,从容抵御“八大联军”;经过多番拼杀与激烈较量,苏宁赢了!凭此一役,摘取了全国最大空调经销商的桂冠。这就是发生在年春夏之交的“93南京空调大战”,也是中国商业史上一次经典商业战役,更被誉为“苏宁现象”写入高校的营销教材。

4年7月,苏宁在A股挂牌上市,从年12月成立之后这整整13年间,苏宁无时无刻都在征战,战“八大商场”、战“五星电器”、围猎“金太阳”。而从4年到年,又是一场险象环生、白刃见血的“张近东VS黄光裕”的苏宁国美大战。硝烟过后,苏宁不但没有倒下,反而发展成为家电零售业的“航空母舰”,年,苏宁的盈利到了一个巅峰,净利润近49亿元。

一路血战江湖的“苏宁现象”,多少带有“血腥味”;可盘点当今世界的顶级企业中的“终级生存者”,残酷无情的商战,一直伴随着它们生长年轮迈动的脚步。所谓“百年商战、胜(剩)者为真”,每一场商战下来,其蕴含的打破思维壁垒、实现企业管理创新之道,远比赢取多少财富意义更大!

听!张近东一直嘶哑地喊“狼来了”

年以来,由于受到电商特别是京东的冲击,苏宁的营收开始暴跌,从年开始,主营业务一直深陷亏损泥潭;而与之同时,张近东也开始引领苏宁转型,这一路来,他一直嘶哑地喊着“狼来了”,甚至近乎患上了转型“偏执狂”。

张近东说:“苏宁没有给自己留后路,我们将全力以赴,顺势而为,苏宁转型不成功,我就不退休!”

过去,在传统零售领域,苏宁是一个很罕见的商业异类,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下,一直处于“狼来了”转型忧虑之中的张近东,既做对了一些事情,但同时也是一个“失意者”。

为什么说张卫东做对了一些事情又是失意者呢?从近几年的胡润百富榜上,苏宁张卫东的财富还是有所增长的,但涨幅没能赶上许家印、马云、刘强东,一度叱咤风云的他,成了那些炙手可热的商业大佬们的“陪衬”!

这几年,苏宁的转型动作频频,似乎踩上了风口,可趋势并不一定会理所当然地取代优势。也许,从拥抱互联网,上线云商,到走“智慧地产模式”、深化O2O转型模式,张卫东还在探寻着苏宁合适的转型路径。

不过,刨开玩概念那一套,张卫东的转型之路,有一点已经越来越清晰,那就是大搞“巨头跨界强强联合模式”,这就是与许家印喝交杯酒背后的新“勾当”。

事实上,张近东与许家印两大巨头喝“交杯酒”之前,苏宁就与阿里来了一次“闪婚”。年8月10日,在南京张近东的地盘上,张近东与马云手紧紧握在一起,两人“亲昵”示人。无数闪光灯记录下,苏宁和阿里共同宣布:双方将交叉持股。其中,阿里成了苏宁第二大股东,代价是亿元;而苏宁则占阿里1%多一点的股份,花了亿元。

与过去拼于厮杀相比,苏宁“狼来了”时代下,张卫东更强调联手合作,对其争强个性来说,无疑是一种颠覆式蜕变。

波诡云谲变化中不断演化的新商业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特别是金融服务生态的急速变化,原本清晰的行业界限,已渐趋消弭,一些老的行业格局以及旧商业生态体系也被打破,这使得跨界合作,让资源实现最大化利用成为可能。

而这,才是目下中国商业巨头的最大生存生态,“跨界”、“分享”、“强强联合”变成了新常态,并由此蜕变为“恒大系”、“阿里系”、“腾讯系”等一个个跨界资本帝国,顺之者昌,逆之者将难有作为。

——长三角家族企业之(9)——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