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实现城乡融合的江苏模式中国经济时报 [复制链接]

1#
首席权威白癜风专家 http://www.yunweituan.com/npxdt/npxchy/m/838.html

本报记者龙昊吴燕

年春节前的苏州之行,让邓小平看到了中国实现小康目标的光明前景。

底色

江村,太湖边一个村落的“学名”。

80年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来到这里,写成《江村经济》。这本著作成为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一个里程碑。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的开弦弓村,也因此而以“江村”闻名于世。

20世纪初,在持续的困苦下,一个江南的小村庄如何挣扎求生?

费孝通的姐姐费达生带着从日本学成的新的缫丝技术和生产工艺,早于费孝通来到这里。对于新技术,开弦弓村的农民经历了从怀疑、不信任到信任,乃至最后向往和追求的过程。

“苏湖熟,天下足”。自南宋便开始流传的这句谚语,描述了江浙一带的富庶。

得益于水利浚通、农民深耕细作、农作物一年两熟以及使用最新农具“连枷”脱粒,苏湖一带成为南宋以来的农业高产区。

明朝中后期,“苏湖熟,天下足”被“湖广熟,天下足”取代。

这使长江三角洲的经济结构有了改变——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奇洪认为,就经济形势而言,苏州、松江、嘉兴等地已由自然经济为主变成了以商品经济为主;就产业结构而言,丝织业、棉纺业等已成为重要产业,并出现了一批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市镇,产品甚至远销海外。

随着对外通商的开放以及铁路的开通,长三角地区的市场化、国际化得以提升,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成为中国最早、最大的工业基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刘奇洪说,与城市工业化不同的是,苏南农村工业化是私人型、内生型工业化。

受制于不同资本的竞争以及战争的破坏,本应富庶的苏湖地区艰难求存,通过《春蚕》,茅盾控诉了当时人们所面临的苦难。

丰沃的土地、工商业基因、醇厚的人文,等待春雷的召唤。

均衡

“农业一碗饭,副业一桌菜,工商富起来”;“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江苏农民的深切体悟。

华西村的发展就是案例。

如今闻名的江阴华西村当年“村里人多地少,穷得叮当响”。

要把饭吃饱,先把地平好。在老村支书吴仁宝的带领下,全村人全凭肩挑、背扛,平整农田、兴修水利,华西村一跃成为江阴县的样板大队。

单搞农业,只能温饱。

于是,年无锡东亭镇创办第一个社队企业,华西村、永联村、长江村……如雨后春笋,“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和“以副养农、以工补农”在苏南农村兴起。年,江苏成为全国社队工业产值第一个超百亿元的省份。

苏南的先行先试逐步向全省推广,形成“以工保农、以工建农”“工农互补”“村企挂钩”“城乡南北合作”的良性循环新格局,推动了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苏南模式”“耿车模式”享誉全国。

“到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苏州之行的邓小平提问了。

江苏的同志回答:“从江苏经济发展的历史看,自年到年6年时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就翻了一番,照这样的增长速度,就全省而言,用不了20年时间,就有把握实现翻两番。”

年的苏州,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亿元,国民生产总值47.6亿元,人均接近美元。

“人均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邓公接着问。

苏州的同志告诉他,达到这样的水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住房问题解决了、就业问题解决了,人口不再外流了,中小学教育普及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

听到这些介绍,邓小平很振奋,继续追问:“苏州农村的发展采取的是什么方法?走的是什么路子?”

江苏的同志告诉他,主要是两条:一是重视知识,吸收了不少上海的退休工人和科技人员。往往请来一位能人,就能建起或救活一个工厂。还有一条是发展了集体所有制,也就是发展中小企业,在农村就是大力发展社队工业。

江苏工商经济的活力与农村发展的底气,增添了邓小平振兴中国的信心。

在“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相应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下,政策的创新推动不断持续。

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建设规划。年江苏开始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从年开始先后对10个省辖市的市区行政区划进行调整,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重点镇和中心镇,现代城镇网络体系逐步形成。

完善产业布局。江苏坚持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建运服综合经营方向转变。

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江苏农村税费改革从年开始试点,年在全国率先取消了农林特产税,年又在全国提前一年取消了农业税。年,江苏根据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提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

年以来,伴随着对乡村价值的重新认识、消费结构转变等新的社会潮流,江苏涌现出了诸如南京江宁“美丽乡村”、徐州睢宁“互联网+”淘宝镇村等特色村镇。

在江苏推进城乡融合的过程中,作为“城尾乡头”的小城镇,积极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地区发展,加强城乡联结。

白墙黑瓦、小河蜿蜒……江阴市山泉村,典型的“印象江南”画卷。

年,在不卖一分田、不欠一分债的情况下,江阴市山泉村实现工业开票销售26.2亿元、利税2.4亿元、村级集体收入万元、村级集体净资产5.3亿元,跻身无锡市经济强村“第一方阵”。而在10年前,村里还背着万元的巨额债务。

“民主促民生,民生变效益。”让该村在短短10年间发生如此惊人的变化,先后获得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

乡镇工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发展之路,为振兴江苏农村经济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此,江苏省委研究室调研员、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申斯春认为,江苏的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演变的历史过程,不是孤立的发展农业,而农中有工,农工商融合,均衡发展,一二三产业结构比较均衡,城乡发展呈现一体化趋势,南北发展相对平衡。

有一定比重的江苏食品工业是农还是工?申斯春自问自答,历史上我们一直强调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在很多地方没有实

现,而在江苏实现了。

融合

城乡融合发展、共享成果是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与路径。

作为南京市现代农业主导型镇街,江北新区盘城街道以实现辖区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为目标,以创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和休闲旅游农业,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意味着农村的全面进步,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

年,江苏适时提出了“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的策略,有选择地对重点中心镇进行扶持和培育,推进撤乡设镇和乡镇撤并,引导全省小城镇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之路,有效推动全省城镇人口和产业的合理集聚。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小城镇的集聚规模和建设质量有了较大提升。

第三次农业普查显示,江苏乡村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已具备较高水平,形成了一批“美丽乡村”样板:江苏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文娱、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基本覆盖。

面对城市的虹吸现象,留住人才促进农村发展,江苏还凝聚乡贤力量,打造海内外江苏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诞生首个中外合作培养乡土人才团队,助推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尤其是“十三五”以来,江苏的多次率先探索,推动着中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全国首先提出建设特色田园乡村,推动乡村振兴;引导“城尾乡头”的小城镇集聚集约和多元化发展,促进城乡融合。

年9月发布的《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江苏省34个镇进入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强,为全国最多。

如今,江苏正努力迈向“城市与乡村共存,创业与乡愁同在,现代与传统交融,人与自然共生”的目标。

领向

年的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从年到20世纪末,在20年时间里,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

苏州之行给邓小平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据江苏省委农工部原部长、全国知名“三农”专家吴镕介绍,邓小平开始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小康目标实现之后的中国长远发展规划问题上来。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解决温饱问题、达到小康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对该省保持农业发展好势头,予以充分肯定,要求江苏带好头、领好向,把“四化”同步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年11月发布的《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年)》再次明确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时间节点:年苏南地区,年左右沿海南部地区和扬子江城市群苏中地区,年江淮生态经济区。

(本文参考了诸纪录的《农村改革的江苏贡献》一文,特致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