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华西院区),你可能有点陌生;但说起它的俗名——医院,那简直就是全国闻名。记者从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医疗健康建筑设计研究中心获悉,目前,该院妇幼临床科研教学楼改造方案已经完成并稳定。
大楼外观(改造构想)
以“搬、改、扩”
打造具有医院
医院源于医院,开设妇产科和儿科。医院(华西院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一环南内侧,成都中轴线的人民南路西侧,其北侧为华西医院,东侧为四川大学华西校区。此次改造项目中的妇幼临床科研教学楼为医院(华西院区)的南楼,主立面东临人民南路,与华西著名的钟楼遥相眺望。
俯瞰图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我们在设计中坚持应留尽留,保持城市记忆。对院区的整体规划思路,我们提出‘搬、改、扩’三步走——首先,将华西园区南楼原有的医疗资源暂时迁往锦江院区;其次,对南楼进行升级改造;最后,在南楼完成改造后,再将华西院区北楼的医疗资源搬到南楼,并对北楼进行扩建,从而完成附二院华西院整体改造,打造具有城市记忆与充满文医院。”该中心负责人表示。
设计三个“玻璃盒子”
增加空间改善环境还可瞭望华西钟楼
据介绍,基于以上原则,方案在设计之初就采用了“以微改造、小规模”的方法。除了已经老旧的管线、装饰材料以及局部隔墙进行拆除重新设计之外,医院功能上的缺失进行补新的设计。“为了保持老城格局尺度,我们在南楼东立面原有的底层入口门厅、高层退台、悬挑处增加了三个‘玻璃盒子’,这样一是可以增加患者和医护的休息等候空间,二是病人和医护人员可以通过高处的‘玻璃盒子’瞭望华西钟楼,感受未来和历史的呼应。”该负责人说。
三处“玻璃盒子”(改造构想)
眺望华西钟楼(改造构想)
医院的形象入口,设计使用嵌入式改造的措施,在南楼底层原建筑体块上嵌入了两个功能元素——雨棚和门诊大厅玻璃盒。一方面,雨棚在广场形成灰空间,以供患者自助挂号、等待;另一方面,大厅玻璃盒子为患者带来敞亮的入口大厅和候诊空间,医院形象。
主入口广场透视图(改造构想)
东院前广场透视图(改造构想)
在材质上,设计主要使用了两种现代材质——超白玻璃与陶板。“超白玻璃有很高的透光性,人们在室外就可以透过玻璃看到保留的原建筑外墙,以及医护人员的活动。大片的阳光也能透过玻璃进入室内。陶板的灵感来自于华西坝街道的灰砖,经过现代的立面干挂手法进行新的演绎后,陶板会呈现出砖的质感以及砖的砌筑排列肌理,不仅展现了华西文化中红砖的特色,同时在室内也会产生丰富光影效果,延续城市的特色风貌。”该负责人介绍到。
更方便更人文
充分运用智能化、智慧化、智联化系统
根据设计方案,南楼的功能改造以内涵集约、双碳策略为目标补足功能短板,突出对医患人员的人文关怀与智慧关爱。
首先,院前入口广场做了全区域无障碍缓坡处理,方便妇儿患者及家属平行进入室内。其次,将门诊大厅和急诊大厅分别独立设置,使得门诊与急诊急救流线完全分开,更加保证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与效率。最后,医院对院感安全的更严格要求,增设了供发热患者专用电梯。
在内装上,充分考虑了对医患的人文关怀——在门诊大厅的设计中,入口的部分做了双层通高处理,并将靠窗的部分做了四层通高处理,将阳光尽可能地引入室内,以改善原有光线,减轻室内能耗;在色彩控制上,设计运用比较明快的暖*、天蓝、嫩绿等,符合儿童的心理与审美。
门诊大厅室内透视(改造构想)
在设计中,医院的智能化、智慧化、智联化系统,减轻医护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具体内容包括医学大数据中心、电子登记、远程治疗、自主就医、全自动供应链仓储、物流传输系统、AGV机器人等。
“在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后,我们的城市既有建筑也将迎来可持续、小规模、精细化的城市更新。‘微创手术式’更新策略也将跟随城市更新浪潮,将医疗建筑打造得充满人文关怀和拥有文化认同感。”该负责人最后表示。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供图中建西南院医疗健康建筑设计研究中心编辑李旻校对王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