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蜀山区委组织部、中共蜀山区委宣传部、蜀山区科学技术协会、蜀山区科学技术局共同主办的全域科创“蜀”你最美-年度蜀山区“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网络投票正式结束。经过紧张刺激的网络投票环节,最终排名前十的候选人成功入选获奖名单,进入到宣传展示阶段。
据了解,蜀山区于5月上旬正式启动了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本次活动前期经过相关单位推荐、初审汇总,共评选出26人作为年度蜀山区“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26名候选人均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科学普及、科技推广、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科技事业,为蜀山区建设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城区做出突出贡献。根据评选方案,此次活动充分结合网络投票与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本次活动进一步让全社会逐渐了解科技工作者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不断增强科技工作者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具体获奖候选人情况如下:
1、王懋
王懋,男,年9月出生,汉族,籍贯江苏泗洪,中共*员,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任安徽砺剑防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蜀山区人大代表,入选合肥市“庐州英才”创业人才计划。年从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自主择业退役,现为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无人系统委员会专委、中国化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消防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安全应急分会委员、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石油石化安全与应急工作委员会委员。
工作期间多次参加公安部组织的反恐维稳装备遴选、特殊地区的装备需求调研、反恐装备的特殊地区试验等活动。王懋主持参加了多项*队及地方重点型号项目的攻关,研究成果获得7项*队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获得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参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重点专项1项;*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课题2项;参与起草国家标准3项。公司已经和交通部、应急管理部、中科院、中海油、中石化、中航工业、科研院所、央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2、王福周
王福周,男,年5月出生,汉族,籍贯山东济宁,中共*员。现为安徽大学聚烯烃工业研发团队组长,安大-埃克森美孚石油催化剂联合研发中心负责人,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年获得日本广岛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学位,获得广岛大学优秀留学生奖。
自年4月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杰青陈昶乐教授组担任科研助理1年。年5月至今,在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工作。王福周致力于高性能聚烯烃材料的工业研发及应用方面的研究,研究领域包括:高性能烯烃聚合催化剂,烯烃配位聚合以及聚烯烃材料应用研究等。年,建立了《安大-埃克森美孚石油催化剂联合研发中心》,年,筹建了《先进光伏稳定性测试与组件封装研究平台》。
王福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重要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十余项,承担国家、地方及企业产学研项目7项,科研总经费达余万元,带领团队成功制备千克级替代型光伏封装材料-POE。承担《高分子材料化学与物理》、《近代高分子合成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分别于年、年、年获得安徽大学优秀教师荣誉。
3、付玲玲
付玲玲,女,年4月出生,汉族,籍贯四川,中共*员,眼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华西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同济医科大学在职博士,在北京大学EMBA院长培训班学习1年。医院院长。
付玲玲深耕专业,医院专业团队成功入选安徽省第一家民营眼科医疗的十三五重点特色专科,撰写了SCI及国家级核心论文近20篇。付玲玲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在新冠疫情期间,保护余名中小学生的健康安全;为巢湖捐助箱生活物资和20箱医用防护物资;积极申请疫苗接种点、辖区核酸采样点,并投入了几十万元费用。
4、刘刚
刘刚,男,年3月出生,汉族,籍贯安徽霍邱。现任合肥中科环境监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
在合肥中科环境监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工作期间,组建了研发中心团队。带领研发团队成功研发了臭氧激光雷达、多波长拉曼激光雷达、微脉冲激光雷达、水藻在线分析仪、水质生物*性分析仪等多款监测仪器。申请了几十项专利、软著等知识产权。为大气环境监测、水质监测、温室气体监测、工业园区监测等领域开发了十几套解决方案。
5、吴康宁
吴康宁,男,年1月出生,汉族,籍贯安徽青阳,中共*员,毕业于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现任安徽省经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
吴康宁主持制定《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及成果奖励办法》、《公司工法管理办法》、《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科技管理类规章制度。主持或参与《复合植入预制管桩施工技术研究》、《装配化桩板式道路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多项重点科技创新课题研究。
近年来,吴康宁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市厅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4项。发表科技学术论文18篇,其中论文《高速公路桩板式无土路基复合植入桩施工技术》被收录在由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第十五届长三角科技论坛专题分论坛—长江公路大桥科技创新论坛论文集。吴康宁入选为安徽省属企业第四批“英才工程”拔尖人才,多次被授予“优秀工程师”、“优秀项目经理”、“最美青工”、“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共产*员”、“先进工作者”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6、郑金星
郑金星,男,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员,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任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装置主机工程研究室主任。
郑金星提出了Saddle杂散场补偿方法,建立了超导多尺度交流损耗计算模型,解决了CFETR超导磁体系统工程设计和ITER极向场磁体研制难题,成果获得了年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空间电推进领域,郑金星首次发明了高梯度场下多维度羽流超导磁位型调控技术,年攻关成功世界首个kW高比冲等离子体空间推进器超导磁体系统。建立误差场对质子引导精度影响的修正数学模型,成果获得第22届中国专利奖银奖、年安徽省专利奖金奖、第16届首尔国际发明展(SIIF)和第48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INVENTIONSGENEVA)银奖。
郑金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国际合作项目、高技术领域等项目10余项。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人才计划、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MITTR35Global)等,年入选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WorldEconomicForumYoungGlobalLeaders)。
7、郑晓磊
郑晓磊,男,年9月出生,汉族,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取得工程热物理专业学士学位、流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安徽中科超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郑晓磊投身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时代浪潮中,毅然放弃体制内的“铁饭碗”,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离职进入安徽中科超安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自主化核科技软件的研发工作,后成长为团队研发骨干,参与研发的“凤麟云”系列智能核科技软件,打破了国际封锁,已在90多个国家、40多个大型核工程项目获得规模化应用。做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科研,才是永远打不破的“铁饭碗”。
8、夏百荣
夏百荣,女,年1月出生,汉族,籍贯黑龙江省。中国科学医院(西区)妇瘤科主任,医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获中华医学会“中华肿瘤.明日名医”称号、“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担任安徽省抗癌协会妇科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青年委员会等学术职务。担任《现代妇产科进展》、《中国妇产科临床》、《Frontiersinoncology》等多家杂志编委/审稿专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27.;个人专著2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级医疗卫生新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长期从事妇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擅长妇科肿瘤的综合诊治与管理,尤其擅长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腹腔镜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及晚期卵巢癌的Ro手术。荣获全国肿瘤学大会MDT大赛冠*、全国妇科腹腔镜手术妇瘤组冠*并连续3届获省级妇科手术比赛冠*。
9、曹会彬
曹会彬,男,年2月出生,汉族,博士,硕士生导师,副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智能感知技术中心副主任,智能感知中心仿生智能中心联合*支部书记,是合肥市高层次人才。
曹会彬主要从事多维力传感器技术、基于力感知的机器人控制以及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大合作项目、科技部ITER重大专项、中科院A类先导科技专项、安徽省重点研发项目、中科院院地合作项目及企业委托等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文章20余篇。
10、潘李伟
潘李伟,男,年8月出生,汉族,中共*员,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现为中电博微(安徽)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潘李伟曾承担多个地方平安城市方案设计以及反恐、消防等公共安全领域基础平台的设计开发。先后担任平安合肥、平安池州项目设计总师,中国电科第三十八研究所*“空地一体化”反恐试点项目总师。年8月至年7月间,曾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深圳新型智慧城市项目副总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培育项目1项“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犯罪模式挖掘与犯罪预测研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1项“基于虚拟场景的3D可视化交互技术的安全科普文化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BAK15B05-03),作为研究骨干参与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课题1项,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2项,重点咨询专项1项。
近年来,蜀山区深入实施“全域科创”战略,切实发挥高端人才引领带动作用,正阔步迈向科创强区。本次活动的开展对进一步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当奋斗者、创新者、奉献者,汇聚创新引领发展的磅礴力量,积极投身蜀山“首创之区”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