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开展行前培训。医院供图(资料照片)
“只要有需要,我就会继续在一线战斗。”9月8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后说。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康焰带领多人在武汉奋战60天,救治了多名危重症患者。从湖北返回后,他又接连投入到对黑龙江和乌鲁木齐的抗疫援助中……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院援鄂重症救治医疗队共派出名医务人员紧急驰援武汉。从1月25日第一名援鄂医疗队员乔甫踏上开往武汉的动车,到4月7日最后一批援鄂医疗队员撤离,医疗队医院东院医院,接管了7个危重症病区,挽救了数百名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分区分级——
有针对性分配救治力量
作为重症救治队伍,2月7日医院东院区后,摆在康焰等人面前的,是如何找出有死亡风险的病人,进行重点治疗。
当时,医疗队接管的两个危重症病区的80张床位里,已入住77名危重病人。按照1名重症病人配置0.8名医生、3名护士的需求,这支人的医护力量尚缺大约2/3。怎么办?几经思量,康焰提出分区分级,有针对性地分配救治力量。
随后,医疗队把病区细分为红区、黄区和绿区。红区收治危重病人,黄区收治可能从重症转向危重症的病人,绿区收治症状相对较轻的病人。“医护力量集中救治红区病人,把红区的死亡率降下来,整个患者群的病亡率就下来了。”康焰说,经过分区分级后,对绿区的相对轻症病人,几名医务人员就可以照料。
撤离武汉前几天,医疗队队员刘瑶应一位患者请求,在他的白色外套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要将衣服消毒后永久保存。”这名患者说,他入院时病情较重,长时间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经医务人员精心救治后顺利康复。
立刻行动——
全力以赴改造供氧系统
大年初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罗凤鸣,率首支援鄂医疗队进医院。“医院没有建设中心供氧站,日常运转中只能满足多个病人的吸氧需求。”罗凤鸣说,氧压过低、氧量不足,成为当时困扰医疗队开展临床救治工作的头号难题。
不能等!医疗队和院方几经努力,请医院建设的工程队,紧急改造供氧系统。9天后,全新建设的供氧站医院全部病区投用,氧气直接输送至各病区,全部患者吸上了足够的氧气。
医院东院区的第二支援鄂医疗队也遇到了氧气不足的问题。因此,在2月7日出发的第三支援鄂医疗队中,医用气体工程师张宏伟加入医疗队。张宏伟通过计算,找出了氧气不够的原因:一是原液氧气化器无法满足现有用氧需求,气化能力不足;二是新冠肺炎患者特殊供氧的病房过于集中,大流量用氧后,供氧管道管径偏小。
“医院的供氧中心进行改造。”张宏伟提出建议后,所有人立刻行动起来;2月15日,医院供氧中心改造完成,整个东院病区供氧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
紧急转运——
同心协力创造生命奇迹
“赖巍、王鹏、曾鹏,组建紧急转运小组,把16病区一位危重患者转运到23病区来。”2月20日13时20分,康焰紧急点将,上演了一出20分钟带领病患穿越“生死线”的生命奇迹。
当天中午12时57分,16病区科主任吴雄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