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华
国际经济金融风云变幻,中国经济也在深度转型,曾经风靡全国的“苏南模式”代表无锡江阴华西村,素来被称为“天下第一村”,其以集体经济为发展轨迹的方式,自改革开放以后的四十年间,成为我们国家乡村经济的代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而今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华西村又在做些什么?曾经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也在经受着考验?在10月18日华西村举行的首届苏港金融论坛上,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向外界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据悉,以“绿色金融安全”为主题的本次论坛本届论坛由江阴市人民政府主导,由香港中资企业中国太平人寿保险(香港)有限公司、东海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推动。而在华西村,一个中国最基层的村级单位,举办这样促进苏港两地合作的金融论坛,尚属首次,备受瞩目。
“从香港来说,外商要进入中国内地,香港是它们的门户,内地企业要走向国际,香港是桥梁。内地企业要在国际上立足,香港就是必须拿下的前沿阵地。华西村目前在香港有11家公司,我们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一起抓,通过‘产业+资本+人才’的模式,把资源变成钱、把知识变成钱、把品牌变成钱。华西村投资的上海耀宇文化公司,近期就将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在论坛上,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透露。
与此同时,吴协恩也在论坛上梳理了华西村的一次次经济变革的过程:在六七十年代,当全国上下都在“抓革命、促生产”的时候,华西村第一任书记吴仁宝则实行“抓生产、促革命”;到了八十年代,全国大多数农村都在“分田到户”时,吴仁宝又顶住压力,根据实际没有搞“分田到户”,而是把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了乡镇企业发展上;九十年代,苏南乡镇企业改革进入新的阶段,针对有关部门提出的“抓大放小”,吴仁宝则根据村实际情况实行了“抓大扶小”,化解“公与私”的矛盾。进入新世纪,华西村开启了“量到质”的转型,确立了打造“百年企业、百年村庄”的目标。
吴协恩在论坛公布的数据显示,华西村每一次的发展变革,都把经济带上了一个新台阶。年建村时华西村营业总收入仅有5.91万元,到年底华西村营业总收入.4亿元,增长了85.35万倍;年交税0.85万元,年底交税14.86亿元,增长了17.48万倍;年人均年收入53元,年底人均年收入9.05万元,增长了倍,实现了“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今年以来,华西村的1—9月份集团公司完成可用资金比任务数增3.20%。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