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干,第一次按红手印
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有一个被写进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村子---小岗村。这个在我们老一辈的记忆中应该有过印象。在他们那个年代一切实行集体制,按劳分配,挣公分。虽说离我们年代不远,但作为年轻一代确实是缺乏对当时情况的了解,在这里简单地跟大家说一说。
年,当时的小岗村生产队有那么18个农民,为了能吃饱饭,进行了秘密会议,决定把土地按照人均平分到每家每户,如果生产队因此而坐牢,其余17户共同养活其家属,为此这18位农民按下了红手印。他们所首创的这种大包干责任制形式比当时的包产到户更向前迈进了一步,不久后他们的这种方法实用性吸引了更多的农民效仿。
大包干第一个年头秋收的时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超额完成之前任务的7到80多倍。当时的地委常委对此进行了分析后决定,同意他们继续实行这种承包,再干三年看看情况。到此时,小岗村从此就家中有了余粮,解决了当时的温饱问题,也开启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分田到户的序幕。
当时按下红手印的18位农民也成了土地改革的标杆性人物,红手印的原件也被从房梁上取了下来,目前收藏在国家博物馆里。
现在说到发展的好的农村,我们第一反应是大寨和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这里的农民家家户户都有钱,甚至超过了很多的城市家庭。小岗村在当时是走在大寨和华西村前面的,后来因为一系列的问题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在这之后那么小岗村的情况如何呢,这就和我接下来要说到的一个人有关。
沈浩,小岗村支部书记,也是第一个给小岗村带来实际性变革和发展的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永远的忠诚》这部电视剧,目前是删减版的24集,也是这么多年来看电视掉眼泪最多的一部剧了。我所了解的小岗村基本都是从这部电视剧开始的,前前后后看了五六遍,什么时候找出来看都能从中收获力量。
第二次按红手印
沈浩书记原本是安徽省财政厅的一名科员,后来被调配到小岗村任支部书记,任期3年,帮住小岗村发家致富。沈浩书记一共在小岗村待了将近六年,在此期间他帮助村里办了哪些事呢:
修了一条米的村间水泥路
修建了一条18公里跨越铁路,连接省道和国道的小岗快速通道
建设了两个居民区,户建筑面积达平方米
建设了一个养老院,一个卫生院,幼儿园
修建了一个小学
创办了小岗面业
盖起了村委会大楼
开通了小岗村到合肥的长途路线,带动了旅游产业
把一个大型的农业产业园引入小岗村,当时预估是五年后,科技园将形成60亿元以上的年产值,每年可以为小岗村和周边群众带来6亿元收益。
年9月30日的时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小岗村并对沈浩书记说到:“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三年即将期满的时候,沈浩书记正在做引进农业科技产业园的工作,当时的村民希望他能留下来继续带领小岗村,于是发动全村,再一次按起了红手印并送到省里作为请愿书,表明小刚村民的态度,希望能让沈浩书记再留在小岗村三年。后来经过上级有关部门的研究并经过沈浩书记的同意,沈浩书记继续留任小岗村三年。
家在合肥,工作在农村,一个三年再一个三年,家里自然会有很多事情顾及不上,如此一系列的问题就出来了,有了家就没有了工作,有了工作又顾及不到家里,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剧中对思想和精神的启发有很多,泪点也有很多,几乎都是感动类型的。我不是一个容易哭的人,但一次性哭这么多次的也了只有这一部电视剧了,无可否认这部剧确实很成功,据说还原得很真实。
第三次红手印
年11月6日,沈浩书记积劳成疾,病逝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小岗村人又一次按下红手印,要求把沈浩书记的骨灰安放在小岗村。
第一次按红手印是为了填饱肚子活命,从而拉开了全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第二次是为了沈浩书记留任。第三次是为了留下沈浩书记的骨灰。
整部剧满满的都是感动,我无法去反驳和吐槽小岗的村民,因为这是农村发展必然会出现的情况。教化的过程都是艰难的,这是一场农村经济改革的奋斗史。
我在网上看过沈浩书记的女儿沈王一写给爸爸的信,很懂事也很坚强。本来想写一篇情感文,后来又觉得太过沉重,也没有真正的去过小岗村,索性就平铺直叙的写写大概事迹就好了,毕竟其中的感情太深刻,方方面面并不是我所能把控好的。我也把这部剧介绍给身边的朋友,希望他们也能通过这个了解到一些关于这个新时代英雄的事迹,并能从中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和鼓舞。
你所知道的小岗村是什么样的呢,还有哪些我们这些外乡人所不知道的事迹呢?欢迎留言交流,如果你喜欢人文历史类的故事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