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信阳农林学院立足新时代培育新农人农
TUhjnbcbe - 2025/2/7 17:39:00
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nb.ifeng.com/a/20180425/6530018_0.shtml

“老师,我家梨树挂不住果子,是什么原因?有什么解决办法?”“请你把地址发过来,我们尽快组织专家去查看诊断……”这是信阳农林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课堂内外,寻常的一幕场景。

信阳农林学院坚守农林初心、积极服务“三农”,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立足信阳,面向河南,辐射全国,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功申报获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信阳农民大学”等平台,扎实有效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省光山县考察,了解当地脱贫攻坚情况,并同7位脱贫致富带头人亲切交谈,其中杨长家、李开齐等5人是信阳农林学院培训过的农民学员。该校依托人才、科技、教学条件等优势资源,通过校地结合、搭建平台、培养储备、跟踪服务等方式,培育了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产生了良好的“头雁效应”。

年6月信阳农林学院组织茶学专家郭桂义(右二)一行赴车云山茶园为茶农开展跟踪服务

以目标需求为导向,实现校地协同育人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而涉农高校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摇篮。信阳农林学院党委书记余作斌表示,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三农”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努力培养“一懂两爱”人才队伍,在服务乡村振兴、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承担起高校的使命担当。

信阳农林学院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模式,与地方政府共建平台,实现协同育人。在“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开班前,往往由信阳市相关部门发文,县级政府从返乡创业青年、种养殖大户中优选培育对象,做到对象精准、需求精准、供给精准,确保参训学员都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好苗子”。

近3年来,学校联合信阳市委组织部开展各类培训就达20余场次。在举办“高素质农民孵化班”时,又从上一年“培育班”的优质学员中精心遴选,确保从培育到孵化的连贯性,保证了培训效果。有一批当地种养大户、村干部等走进课堂、“充电”提升,将所学实用技术及管理知识带到田间地头,在豫南大地书写乡村振兴的奋斗篇章。

信阳农林学院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双重发力,不仅鼓励学校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参与教学,也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出发,选择吸纳“土专家”、行业精英及创业成功人士,加入师资库,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力争让学员乘兴而来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满载而归。

年10月,学院组织高素质农民培训班赴浙江安吉余村现场实践教学。

以“四个重点”为抓手,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按照校长邢勇的总结,信阳农林学院在对农民的素质培训中突出“四个重点”:课堂教学重点充实学员理论知识,实践教学重点拓展学员思维视野,双创教学重点提升学员实战能力,德育教育重点运用红色资源育人。

该校开设课程以“学用结合”为原则,坚持“以学促用,以用促学”。精心遴选省内外农业示范基地,开展跨省异地观摩教学,让学员在国内现代农业发达地区开阔视野。年3-5月,该校与信阳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的信阳市农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余名学员,被分批组织赴江苏无锡市华西村、浙江桐庐县和安吉县余村等地,学习当地基层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一些受到启发的学员回村后,立足当地实际带动乡村建设,涌现出诸如平桥区郝堂村、新集村,浉河区楼畈村、郝家冲村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优秀典型。

在开展创业创新青年、农业经理人培育培训中,通过举办互联网+农产品创意大赛,提升学员实战能力和品牌意识,助推学员走上创新创业之路。明港区大丰收农业公司张厚山、商城县其鹏茶叶公司周正祥等一批学员,更加注重农产品营销策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把农产品做出品牌特色,彰显大别山革命老区“新农人”的时代风采和创新力。

信阳农林学院利用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优势,把红色主题教育和“三全育人”融入到培训中。组织参训学员赴罗山县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地现场教学,让学员感悟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发扬新时期的“大别山精神”。该校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黄艳霞表示,“红色资源具有鲜明的育人价值,能使学员更好感悟信仰之力、理想之光、担当之要,更好汲取开拓进取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年3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组织专家赴平桥区邢集好丰景金果梨园开展“跟踪服务”

以科技服务为支撑,提升服务三农水平

“哪里的农作物得了病虫害,我们就去哪里;哪里的养殖户遇到了难题,我们就去帮忙解决。线上指导不打烊,线下出诊不掉队,线上和线下都是主战场。”这是信阳农林学院开展科技服务人员的共同心声。

在农民培训(孵化)过程中,学校重视打造线上服务渠道,如建立“

1
查看完整版本: 信阳农林学院立足新时代培育新农人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