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子说”,是一个就事论事的栏目,特别敢说实话,不过实话可能不太好听。
江振诚回国后奉献的第一餐,说是失败也不为过。
12月29日,他回国后经手的第一个餐厅“廊桥TheBridge”开业,餐厅希望“用温情与敬意去探究川味的本真,为川菜立本”,并“让传承与革新并举,创造属于当代四川的精进料理”。
开业当晚,廊桥向食客提供两款套餐:廊桥经典¥/位,经典套餐¥/位。
串串
廊桥宣传菜品图
没两天,吐槽文章就来了,目前传播较广的是以下两篇。
一篇比较温和,说这是“没有温度”的一餐。
另一篇更*舌,认为廊桥首日的表现还不如成都的苍蝇馆子。
为了保证文章的真实性,我联系上了两篇吐槽文的作者(他们是同去的饭友),事实是他们几人结伴,自费从外地飞往成都来吃这顿饭,所反应的内容不是凭空杜撰,的确是真实的体验。
首先,他们发现大家都给一样的/位,都是同款SetMenu,但是四人菜单比三人菜单多了一倍小吃,非常奇怪。
三人4个小吃,四人就9个
图自Liimk
其中好几道,没有给足一人一口的份——三人吃,菠菜小球却只有2颗,谁来公正公平的分割呢?
随后,美食作家庄祖宜在文章下来留言,原来媒体人更惨,要6个人分2颗菠菜小球。
那么有没有可能虽是按位收钱,但其实是走套餐,因此不是一人一份呢?我们电话向廊桥餐厅求证,得到的回复是餐厅的确按位上菜,没有一人一份是考虑到,吃太多小吃,可能会吃不下主菜。
这么看来,廊桥在开业这晚,的确存在着两个重大的失误:一个是菜单设置问题,菜单、菜品的数量都不合理;另一个就是被普遍反映的菜品、餐盘太凉,吃得胃冷心也冷。
这样的错误,出现在江振诚这样有经验的厨师手下,实属不该,这一餐说是说是失败也不为过,但有一个问题也必须提出:这全是由江振诚造成的吗?
从公布的资料看,江振诚担任“创意暨厨艺总监”,由成都廊桥公司力邀参加,并非由他主动发起。
餐厅创始人为倪莺珂,经营者为成都锦城廊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为倪平(不是*姐姐啦),与倪莺珂应该是亲戚关系(可能是父女),在成都拥有多家餐饮公司,是廊桥的幕后老板。
廊桥股东信息,其中卢俊英为廊桥酒楼锦江店总经理
图自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这是一位资深的餐饮老板,主营高端餐饮。不过在年,华西都市报曾报道他希望保持部分高端餐饮的同时,向团餐转型,因此曾经承包过学校食堂,也推出过20块一份的盒饭。
年华西都市报报道
我们跳回廊桥餐厅,食客均反映虽然装修完成,但仍有较重的灰尘、甲醛味道,显然有些急于开业。不过需要提及的前提是,官方一直对外称“试营业”,而非“营业”。
“试”,本身就意味着会有很多问题:菜品出品不稳定,服务水平跟不上等等。有小道消息称,廊桥后厨团队有大量原酒店的班底,而执行总厨为江振诚的弟子,新团队磨合显然需要更多时间。
食客如此激烈的反响,大概是因为没有预期到江振诚这样的厨师,也会有“试营业”水平的表现。
地面有明显的灰尘痕迹
图自Liimk
这件事,倒是很能体现餐饮的魅力。
在每一餐前,所有厨师都平等的接受着考验,不会因为江振诚是顶级厨师,就对他有所优待。
而餐饮的另一种魅力在于,人们需要食物,厨师因此得以有机会修正上次的错误。一餐一餐做下去,餐厅会像一个新生儿一样,先是蹒跚,然后走起来,跑起来——随着江振诚的融入,廊桥也会发展、成熟,也许一段时间后,就会变得跟现在完全不同。
现在的廊桥大厅
而这一餐中反馈出的好消息是,江振诚的确有意表达他心中的川菜。
从食客的反馈来看,菜品中姜、蒜、花椒等几种川菜核心调味品的使用被大大降低,以热菜鳝鱼为例,他放弃了辣、姜、蒜,使用藠头葱白和自制野山椒酱汁做搭配,这是味型上的大胆尝试。
不少食客反应酱汁太淡,盖不住鳝鱼的土味,但总是先有了尝试,才会有下一步的改进不是吗?
鳝鱼
图自挑食的jim
1月4日,廊桥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