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2万余册珍贵古籍捐赠半世纪后亮相一座
TUhjnbcbe - 2021/3/18 3:48:00

李劼人、李一氓捐赠的珍贵古籍,半个世纪来终于与公众见面。

“二李”的作品和捐赠的藏书。

“二李”的作品和捐赠的藏书。

“二李”的作品和捐赠的藏书。

“二李”的作品和捐赠的藏书。

城市与书香


  5月28日,经过精心筹备的“李劼人、李一氓文库暨展览”在四川省图书馆正式向公众亮相。“二李”文库里收录了李劼人、李一氓捐赠给图书馆的珍贵古籍共2万余册。


  在公共图书馆中专门设立名人文献文库,并打造成藏阅一体的形式,四川省图书馆是国内首创。


  “二李”都痴爱读书,热心收藏。生前晚年都选择主动捐出珍贵典籍给公家,给家乡四川,在四川的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虽然没有资料显示见过面的“二李”,达成了璀璨的历史交集。

典藏菱窠承百世,书写川西传千秋。云烟不曾过眼去,留得书香绕乡邦。


  走进位于四川省图书馆五楼的“李劼人、李一氓文库暨展览”展览区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两幅对联。青砖灰瓦,朴素淡雅,按照传统川西民居风格打造的展览区内,跟随一帧帧散发历史气息的老照片,精准简练的文字介绍,以及相关视频播放,在短时间就仿佛进入另外一个时空,了解到两位藏书者、捐书者立体而丰富的人生世界。而对于想要更深入探究李劼人、李一氓博大珍贵古籍收藏地图的研究者,经过相关必要申请,还可以走进文库,近距离感受、查阅二李曾经过目、过手的书籍。

“二李”文库,藏阅一体,川图开了国内图书馆之先河


  “二李”文库包括李劼人捐赠的1.6万余册线装古籍和余册平装书,以及李一氓先后两次捐赠的珍贵古籍余册。其中文库部分,将2万余册给予集中存放,以利于研究者使用和学术研究。


  在文库外,则设置公共展览部分,从文库中精选了余册进行集中展出。两位先贤名家捐书于川的故事,以及珍贵文献典籍的介绍,也通过多种形式给予呈现,方便广大读者参观阅读。此外,四川省图书馆还正在推出“二李文库”的相关衍生产品,通过仿真再造古籍孤本将其整理出版,让广大读者都能充分汲取千百年前古籍的精华。


  据记者了解,在公共图书馆中专门设立名人文献文库,并打造成藏阅一体的形式,四川省图书馆是国内首创。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在观展后,对这种文库+展览的创新形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四川图书馆这次建设两个文库,发挥当地历史文化名人效应,让这样的文化传承下去,为当代所用,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需要汲取的力量。李劼人与李一氓,都是四川文化大家,他们的藏书,极具文化底蕴和巴蜀地方特色。他们的捐赠,对于充实四川省图书馆馆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都有着很大功劳。


  29日下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经过特别申请,进入文库内进行参观拍摄采访。一共30多个香樟木质大书柜,静静伫立在室内恒温恒湿的环境中,无言而端庄。细看每一本书,都进行了编号。这些书得到最好的保护,让珍爱典籍的人们感到高兴,也让李劼人和李一氓的家人感到非常欣慰。

“二李”家属非常欣慰,藏书得到了最大保护和利用


  作为家属代表,李劼人外孙女李诗华、李一氓孙女李燕在参加开展仪式时,都表达了真诚的感恩之情。李燕说,通过设展让后人能够阅读这些书籍,也满足了她爷爷当初捐赠这些书籍的初心。


  李诗华从小随外祖父、外祖母在成都生活,一直到7岁才回到北京父母家中。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她说:“这批书籍捐赠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当时没有条件可以展出,没法查阅。我们一直在等待新馆修建,展出这批藏书。那些书我小时候在楼上昏暗的藏书楼里看见过,但那时我还小,并没有太大概念。文库的建立,我再次看到了这批书,心情非常激动。尤其是看到它们被妥善保管,建立专展,上架,由衷地感谢四川省相关文化主管单位。坦白说,如果放在自己家中保存,是很难达到这种保管水平的。而且,这些书籍也能够被更多的人阅读,发挥其更大的作用,也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李劼人是近现代史上川籍文学大家,曾留学法国,学贯中西,以其文学上的造诣被誉为“东方的福楼拜”“中国的左拉”。他的文学创作之价值,文学翻译之功在不断被更新高度地认识。此外他还做实业,从*,身为城市管理者的一员,曾经参与主*成都市的文化事业建设。


  生长于成都彭州的李一氓,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学者。在李一氓身上,形成了革命家情怀、管理者眼光、知识分子书香的完美融合。


  更奇妙的是,“二李”都痴爱读书,热心收藏。生前晚年都选择主动捐出珍贵典籍给公家,给家乡四川,在四川的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虽然没有资料显示见过面的“二李”,达成了璀璨的历史交集。

展览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7:00
  

展览地点:

四川省图书馆西区5楼(天府广场旁)。观众可乘坐地铁2号线、地铁1号线在天府广场站下车;也可以乘坐公交4路、30路、57路、路、13路、47路、61路抵达。

本文转载自《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记者张杰,实习生王婧尧,摄影陈羽啸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一个有用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2万余册珍贵古籍捐赠半世纪后亮相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