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续篇
=====
文/谢歌说事原载:今日头条、麻辣社区
(上接前文“没通过”,后续。本文特别提示: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找我扯卵筋者谢歌一概不认)
“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们年轻的时候”。
柳青说过的这一段话,如今读来仍是百感交集。
年,那个时候人的观念比现在要落后的多,但是,仍然不乏有前卫的领导。
因为,能写点东西,我被借调到县委宣传部搞专职新闻工作,当时的县委刘书记很开明。新官上任的他当着宣传部门的主要领导对我说,他对于选拔新闻人才的表态是:特事特办。但,要求是:务必在半年内,要求在市级以上新闻纸上上稿50篇即办理调动手续。
结果的情况:仅仅只在一个半月即60天的时间里,我就在中省市三个级别的报刊上刊发新闻稿件多条。(那个时候没有网络,稿件均刊发在报上)
本来是时间未过半任务已完成的定局了,是不是就可以放心睡个大觉了?但是,老婆却不这么想,她说还是要早点去办公室,把印象搞好,我说我任务完成了,况且今天没有事,上午就晚点去或待下午再去办公室。可是,老婆坚决要把我拉起床。没办法,只好起来早早去到办公室上班。
来到了办公室,感觉没什么事情,就顺便翻了一下组织部刚传递过来的一份文件,看到了上面关于人事任免的内容。在这份文件的旁边同时又看到了前一日的本地日报。我看到上面有一条新闻正好刚报道了这份文件上的内容,作者是组织部一位股长写的。在我认真阅读了这条新闻后,我从新闻敏感的角度认为这篇报道写的深度不够,没有把这项改革措施的精髓表达出来,而且,消息的结构和文字安排都十分混乱不堪,个人认为纯粹是可惜了这个新闻素材。于是,我就想,假如我来写的话,标题和正文主体部分肯定不可能那样写,而且是一定要有深度的把文件中关于干部人事改革的思维阐述清楚。要说写新闻,个人觉得自己肯定写的比较各类体裁文章的功夫更深一些,因为我那个年龄段特别挚爱新闻写作。于是,我就编了个很好的标题(主标题:无功便是过。副标题:广安39名领导干部下岗),那时候没有网络传递稿件一般都是通过信封邮寄,但我选择了发传真去报社。分别被当年4月28日(也就是第二天,这一天我记忆非常深刻,因为我当过兵,当年收复老山的战斗也是这个4月28日打响的)的《四川日报》、《四川工人日报》、《四川*协报》这三家报纸同时采用,上了前两家报纸的二版头条和后一家报纸的头版头条新闻。
可是,文章见报后副标题被川报修改了两个字,由原来的“领导”变成了“太平”,即,副标题:广安39名太平干部下岗。后来这些干部就“不依叫”了,说,我们搞了一辈子工作咋个就成了“太平官”了呢?老大,谢歌我可是跳进*河洗不清了。但后来又一想,太不太平官何必自己要去对号入座?对号第一条不好么?我谢歌也没有错呀,难道平庸不是错?这不是改革思想么?广安还邓爷爷家乡呢。
可是,后来直接被一些人把我的报道弄变味了,有人趁机大做文章。
这个报道的素材来源于县委组织部的文件内容,那一次,县委的人事改革,退下去了39名正科级领导干部。严格来说,这个内容新鲜有报道价值,原因还在于,无功便是过,平庸就是错也是新思维。可是,在当时这个观念并不被当时的那些官员和整个社会接受。在今天看来就是再平常不过的,那时很局限。
本来,稿件上了也就上了,稿件见报后的那个上午,我同时又在协兴镇牌坊村果山村采访村支部书记,准备当天的新闻。新闻见报后,被报道人大多不会太在意这样的报道,而且是也根本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