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新著七种的故事”暨陈履生图书发布会在贵阳孔学堂举行,各界嘉宾齐聚现场,与中国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共同分享他的七种新著的成书过程、个人成长经历、人生的感悟及自己数十年来对中国书画发展的观察。
发布会前一天,孔学堂举行《兰亭的故事》展览、孔学堂书画研究院揭牌仪式、中国汉画学会贵州(孔学堂)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现任中国汉画学会会长的陈履生将负责领导中国汉画学会贵州(孔学堂)研究中心的运转,同时,他还出任孔学堂书画研究院院长。陈履生表示,自己将从此成为推动贵州文化的一员。
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广智(右)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一同为研究中心及书画研究院揭牌。
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委书记、理事会理事长徐圻向陈履生颁发孔学堂书画院院长的聘任书。
陈履生先生给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广智等一行讲《兰亭的故事》展览。
在《兰亭的故事》展厅与贵阳艺术家老友一起。
一次性出版7种书
年,陈履生一次性推出了7种著作,如此大手笔在学界颇为罕见。“到了该总结的时候,一切如在眼前,一切都如故事一般,一切都值得回味和珍重。”陈履生解释,自己学画迄今四十载,专业工作三十年,在毫无感觉的时光流逝中,不知不觉已然是船到码头车到站,是艺术的召唤促使自己进行总结。
陈履生7种新著分别为:《陈履生画集》、《陈履生美术史论集》、《视觉前沿——陈履生文艺报专栏文集》、《陈履生艺术评论集》、《灯下艺语》、《为无为:陈履生书法集》、《随遇》,内容涵盖史论研究、个人随笔、专栏文章、书画创作、艺术评论等多方面。谈及7部书同时出版的缘由时,陈履生表示,在数量上是机缘巧合,并非刻意为之;在内容上则囊括了自己从年以来的一些关于学术、工作以及为人等方面的总结。
两部在贵州出版值得一提的是,陈履生推出的7种新著,其中有两部在贵州出版。《为无为:陈履生书法集》是陈履生的第一本书法作品集,由中国最年轻的书局——贵阳孔学堂书局出版,这也是孔学堂书局出版的第一部艺术作品集。该书名取《道德经》“为无为,则无不治”之意,是陈履生关于书法的独特的认知,也是对当代书法现状看法的表述。孔学堂书局总编辑李筑表示,书局对《为无为:陈履生书法集》一书有三个基本的判断:一是书中有很多新奇的陶瓷书法作品,因此是一部水与火交融的作品;二是一部极好地体现了中国书法的独特性,能感受到中华书画同源的巨大张力的作品;三是一部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作品。“我们虽然是中国最年轻的出版社,但由于有一批名家巨擘的支持,所以取得了还算不错的成绩。”李筑说。
《为无为:陈履生书法集》由孔学堂书局出版。
从左至右:孔学堂书局总编辑李筑,陈履生,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委书记、理事会理事长徐圻,贵州人民出版社《随遇》一书责任编辑戴俊。
《随遇》一书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内容分“想树画树”和“看树拍树”两部分,呈现的都是北京冬天里的国槐,表现主题为“荣也由它,枯也由它”。陈履生表示,这既不是一本画集,也不是一本摄影集,而是一本关于国槐的文化思考集,是自己多年来在每天上班路上随遇的产物。记者看到,该书采用了高品质环保微涂纸,视觉上亲和自然,层次表现细致丰富,甚至还做了毛边处理。特别的是,该书为非常独特的两册套装,左右都可以翻阅,显得很独特。
《随遇》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无论装帧还是内容,这都是一部很特别的书。”谈及《随遇》一书,该书责任编辑戴俊不吝溢美之词。她说,与其说这本书是在谱写了一首国槐交响曲,倒不如说是一个基于北京街道两侧的国槐所引发的对于环境、社会、人文和人生的综合考察,是中国文人的人生情怀和在严酷环境下坚持自我品质的体现。同时,国槐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载体,它所体现的文人品格和梅兰竹菊一样,延伸了文人品格的时代精神。
《随遇》页面。
做理论,不弃绘画面对陈履生这样的艺术大家,几乎所有人都会从其童年寻找艺术的踪迹。然而讲座现场,他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画画并不是我的理想。如果说儿时的涂鸦与未来走向职业艺术生涯有必然联系的话,那么,普天下应该都是艺术家。”陈履生说,每位画家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经历,对他而言,直到年夏天从县教育局拿到南京艺术学院的入学通知书,从此的一切才发生改变。之后,他于年考取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历史及理论”专业,之后一直行走在“美术历史及理论”的专业道路上,并未被看做是一个画家。
陈履生说,自己之所以重拾画笔,除了真心不忍舍弃之外,就是实在不满画坛的现状,应该重操旧业,加入到千*万马的绘画队伍之中,以考验自己这么多年理论研究的成果,也是验证当年的基础和当下的努力。另一方面,在20世纪的著名画家中,如傅抱石、潘天寿、*宾虹等均是从史论家到画家,从画家到史论家,彼此的融通,更加能够促进两方面的发展。这两方面的原因,促使他既从事艺术创作,又致力于理论批评。
陈履生先生讲座结束后给听众和读者签字。
本期摄影:孔学堂张杰
文章来源:年07月09日星期六贵州都市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