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我只是一个做茶的晚辈
——80后制茶师欧阳武夷的黔茶情结文/贵州都市报记者谭芸
(详见:贵州都市报
年12月09日星期三
第B09版:品周刊茶)
书本上的知识很容易学,而拿了一点所谓专业知识的碎片便装成“专家”和“大师”的人,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屡见不鲜。
单说喝茶,原本如此简单而又古老的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到了一些所谓“大师”口里,“茶多酚”、“茶*素”、“花青素”、“老枞”、“尾水”等专业术语乱飞,搞得普通的消费者云里雾里、诚惶诚恐,似乎不懂几个术语就没有资格坐在茶桌前面。
手工摇青:试制贵州高原乌龙茶过程。
》》1工艺严谨才出好茶
贵州80后的茶人欧阳武夷则不然,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的他,分配至中国茶叶核心区福建省武夷学院茶学专业任教,一直从事茶叶加工研究工作,主持过金骏眉查新项目技术总结撰写、武夷岩茶生产新技术等国家课题,获得过太多手工制茶大赛的大奖,而他却说,“我只是一个做茶的晚辈,只是个小弟”。
传统手工揉捻,让茶的生命延续。
年,辞掉了大学茶学教师的工作,欧阳武夷带领他的“韵之初·技术”产品研发团队回到家乡贵州来做茶,担任六盘水、晴隆等地茶企首席制茶师,先后研制出“贵小种”红茶;六盘水“凉都红”红茶系列产品;晴隆“晴隆化石茶”:“二十四道红”红茶、“金毫乌龙”乌龙茶、“晴白”白茶及*茶等绿茶之外的多元化产品;他做的红茶,得到国内茶界泰斗级人物高度评价,中茶所鲁成银所长赞他做的红茶是“高原金汤”;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大学茶学专业教材《茶叶加工学》、《茶叶审评与检验》主编施兆鹏教授称赞其:这茶纯和,香气细腻,很好!省内权威红茶专家朱志业老师称其:贵州工夫红茶的典范。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大学茶学专业教材《茶叶加工学》、《茶叶审评与检验》主编施兆鹏教授品及欧阳武夷所研发的“晴隆化石茶·二十四道红”时,称赞:这茶纯和,香气细腻,很好!
》》2为家乡茶产业尽一份力
在谈及贵州茶时,欧阳武夷显得比较激动,难以掩盖他对家乡茶产业那个结,他谈及了两点:一是以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来做研发。通过领先“技术”这个支点,增加绿茶之外的其他多元化产品的研发及其清洁化生产线建立,加大加工能力,促进“茶鲜叶下树率,茶原料转化率、产值化”,让茶产业链变得更健康、更可持续性发展。二是通过“技术”这个支点,让“初加工”与“精加工”有机结合,利用“精制技术”手段,实现“初制清洁化、精制(拼配)数据化、产品标准化、产业规模化”。让消费者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品到同一个“贵州茶香”。他说,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六盘水、晴隆地区已初见成效。
欧阳武夷向六盘水市领导汇报“凉都红”红茶制作工艺。
在欧阳武夷位于贵阳花果园一间小小的私人工作室内,喝他手工制作的各种红茶和乌龙茶,他并不多说话,只是认真地泡好每一道茶,让我感觉茶随着时间和冲泡次数的变化;每换一款茶时会让我闻碗盖中间的香气。喝道第七款茶时,才谈到茶叶中的芳香物质,高温时出来的酮类和醇类高沸点芳香物质,他谈话的前提是建立在作为听众的我,听得懂的基础上。
贵州省权威红茶专家朱志业老师品及欧阳武夷所研发的“晴隆化石茶·二十四道红”时,赞其为:贵州工夫红茶的典范。
“贵州大多地方留存得有非常好的茶树品种,特别是有性系群体种,比如晴隆和水城就是其中之一;水城很多的古茶树,野生茶树,我们做这款野生红茶之所以叫‘凉都红·映山红’,春季采茶时,根本看不到茶树,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步入其中后才发现里面暗藏着诸多的野生茶树,叶片又细又小,鲜芽含在嘴里滋味和香气都很特别,一片百余亩野生茶树园里一个春季最多能采三四百斤茶青,做成干茶不超过斤,天气不好,也就得五六十斤。”
中国茶叶研究所鲁成银所长在品及欧阳武夷所研发的“凉都红”时称赞其为“高原金汤”
他泡亲手做的这款红茶给我喝,茶叶中原有山谷野香扑鼻,制茶人的好手艺又带来红茶特有的花蜜香,这样的茶,一期一会,不需要语言来追加多余的意境。
“手工摇青,坚持手工”在高原的贵州极为罕见
》》3因为爱茶而做茶
“我只做技术,不管营销,我一直追求纯粹一点。”欧阳直言,多年来他往返于武夷山和贵州的茶山茶园,亲自选茶青原料,给茶农定采摘标准,亲手做或者全程守在制茶车间里。“因为商业社会,做茶的人也难免浮躁,譬如说做岩茶,做到毛茶或未焙火就可以卖掉,消费者拿去没几天就返青、变质,很少人会很认真的做传统炭焙足火高火的,因为这样既浪费时间,浪费炭火,茶叶还会损耗、变得更少更轻,也不会多卖很多钱,所以愿意认真花时间去按照传统工艺做的人越来越少了。”
欧阳武夷默默地在坚持着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欧阳武夷给我泡了一款他自己在武夷山做的炭焙足火岩茶,茶叶开汤后闻香气似乎已有些“焦糊”的味道,颜色也是黑黑的,似乎“炭化”的样子,可茶汤出来却很细、活,茶水入喉,甘冽高香,岩韵尽显,茶中至味,必然浸透着制茶人的汗水和用心。
欧阳武夷在武夷山岩茶生产线制做乌龙茶过程
参与编辑韵之初?技术(贵州)产品研发中心
特别鸣谢
贵州都市报
》》扩充阅读
歐阳武夷
遇见了你,我走上了无归路
我是茶师,一个小小的制茶师傅;
常年跋涉于大山中央,与山水作伴。
有时晒了,与树借阴;
有时渴了,野果相濡;
有时累了,草木皆枕。
茶,如人,有灵*;
茶,如花,需要呵护;
茶,如金,不惧火。
我是茶师,一个小小的制茶师傅;
珍爱大自然,敬重生命的价值和规律。
我相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茶;
我相信,一片叶子离开了母体别具生命光辉;
我相信,一泡茶遇对了主人才最具生命价值。
茶,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茶,每天都在血液中流淌;
茶,可益目,清鄙人之心。
我是茶师,一个小小的制茶师傅;
每次的遇见,深信是一生中的缘分,仅此一次。
遇见,你,或许茶就对了;
遇见,茶,或许你就对了;
遇见,一抹味道,犹如恋之初,或许不可拥有。
茶,我喜欢手工,婀娜多姿、冰心玉洁;
茶,我喜欢手工,操之过程便能淋漓尽致地感受它在成长;
茶,我喜欢手工,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种传统技艺的传承。
我是茶师,一个小小的制茶师傅;
一个平凡的制茶师、评茶师。
我钟爱于茶这片叶子,
这一路上,
逢贵人,
遇前辈,
除了学习、实践
还是学习、实践......
有茶,即有路;
路,因茶而生;
近十年的天涯海角、长途跋涉,
只为一个《遇见》。
遇见你,
我遇见了未知的自己;
遇见你,
我走上了无归路;
......
歐阳武夷()
茶业“产学研”推动者
国家高级制茶师/评茶师
贵州制茶技术能手
韵之初?制茶技术负责人
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
曾任教于福建武夷学院茶学专业
注:本部分为作者使用第一人称书写,非代表歐阳武夷本人。
本部分编辑贵州茶友
更多精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