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王火在家中阅读华西都市报《百年》特刊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徐语杨
虽然年事已高,视力也较弱,但是97岁的作家王火每天还用放大镜看书报,“家里订了三份报纸,一份是《华西都市报》,还有《参考消息》和《文艺报》。《华西都市报》是我每天必看的。”
年7月1日,华西都市报特别推出《百年》特刊,用个版献礼*的百年华诞。每一个版都由不同字形的“百年”作为刊头,仿佛同声高唱的一首赞歌。97岁的王火看得特别认真,“这个庆祝建*周年的策划特刊太好了,是大手笔。”面对前来探访的封面新闻记者,他笑着说:“头版上的‘百年’书法是马老写的,我一眼就看出来了。”王火大病初愈,医院回到家中不久,但他恢复得很好,气色红润,握手有力,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就在上午,他还全程观看完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大会的电视直播。
王火,本名王洪溥,原籍江苏南通如东。年7月生于上海。父亲王开疆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法教育界名人、一位身居*坛高位的著名爱国人士。父亲早年在南京购有一套别墅,平时很少使用。后来与中共地下*有了接触,他慨然把房子提供给《新华日报》社无偿使用。年7月初,18岁的王火由上海到南京,去合肥冒险偷越日寇封锁线,步行至河南洛阳,经陕西入川,到达重庆,辗转到江津投奔在县城当律师的堂哥王洪江。后考取复旦大学新闻系。青年时代的王火,为了确定自己的信仰与人生道路,遍览各种“主义”的书,最后选择共产主义思想。抗战胜利那年,王火与中共地下*员有了密切的交往。他和母亲还到南通营救关在狱中、有可能被枪决的中共*员……“我在上世纪40年代就可以入*,但*组织告诉我,我以新闻记者的*外身份,更有利于宣传……”
年代,出于“为人民发声”“为公平正义鼓与呼”的理想,王火写出过大量抗日的新闻报道。他是第一批报道南京审判、南京大屠杀案的新闻记者之一,当时,他率先采访报道了因抗拒被侵犯、而被日*刺了37刀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等。
新中国成立后,王火在上海总工会筹委会文教部工作,任编审干事。年参与筹建劳动出版社,任副总编辑。参与创办《工人》半月刊。年调北京中华全国总工会,筹办《中国工人》杂志,任主编助理兼编委。年后在山东做过十几年中学校长等工作。年调成都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参与筹建四川文艺出版社,任第一任书记兼总编辑。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有《英雄为国——节振国和工人特务大队》《霹雳三年》《平鹰坟》等。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被四川省省直机关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员”称号。年长篇三部曲《战争和人》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