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秦怡
李后强家里至今还收藏着《华西都市报》的创刊号,他说,他很怀念那个年代报业人的纯真、质朴、创新和改革。
年1月1日,作为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正式创刊,开启了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时代”,也成为中国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那一年的李后强,在四川大学担任教授,刚刚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的他正值人生的*金时代。作为读者,他见证了这份横空出世的报纸如何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之路。那一年,他也未曾料到,在未来的25年里,他会与《华西都市报》结下深厚的缘分。
在《华西都市报》创刊25周年来临之际,四川省委省*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科院*委书记李后强接受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的专访,畅聊他眼中的第一张都市报的锐意进取之路,和他一路走来的参与和见证。
读者
一家人订阅4份报纸
将报道对准老百姓是一种改革和创新
“坚守都市报初心,做强新媒体优势。”李后强提笔在纸上写下了对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的寄语。采访中,李后强反复提及“怀念”和“坚守”,这是在过去近25年的岁月中,他眼中的《华西都市报》。
怀念的,是浓烈的新闻理想与办报氛围,第一批都市报人一头扎进改革的洪流,开始将新闻聚焦到普通人身上,“办老百姓真正的报纸”;坚守的,是25年来不曾褪色的办报理念,“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但报业人的初心还在。”李后强说。
“那时的报纸,一上市就会被哄抢,常常早上8点半就卖光了。”彼时的李后强在四川大学工作,作为读者的他,对这份都市报很感兴趣。据李后强透露,家人都是《华西都市报》的忠实读者,总共订阅了4份报纸,以供翻阅。
以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为办报方针的《华西都市报》,在面世以来全方位报道市民关心的*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把市民作为报道的主角,同时还自创了“敲门发行”,“你可以看到发生在市民生活中的逸闻趣事,也为他们解答生活难题,的确很好看。”李后强说,将报道重心聚焦到老百姓身上来,既是一大创新和改革,也是一种喜悦,“让老百姓也能成为新闻的主角。”
在李后强看来,创新和改革的背后是思想解放的结果。“不能光看到创刊后的光鲜,也要看到这是冲破重重阻碍后才拥有的成绩。”他提到,中国第一张都市报诞生在成都,是源于这里的创新土壤,背后的意义更为重大:刻板印象中,四川的盆地环境或许造就封闭的观念,但《华西都市报》的诞生就是思想解放的成果,让成都乃至四川成为改革创新的代表,也成为全国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
这样的创新与改革同样发生在新媒体时代。年,在向数字化、信息化时代转变之际,由《华西都市报》核心力量打造的封面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这在全国报刊转型中,仍然走在前列。”李后强表示,这一步跨越生动演绎了“内容为王”,“获取新闻的渠道变了、习惯变了,但做好新闻产品的初心没变。”
受访者、参与者
点赞王牌活动
今年首提“天府强县板块”崛起概念
从四川大学教授出发,李后强的职位先后经历了四川省仁寿县委常委、副县长,中共四川省委*策研究室副主任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委书记的转变,他也从一名读者变成了受访者和策划参与者。
作为《华西都市报》的王牌活动,“C21论坛”已经走到了第十个年头。细数过往征程,在这个纵论四川城市发展,促进四川经济发展的论坛中,得到了李后强的数次点赞。
年,首届“C21”论坛举办之后引发社会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