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陈甘露汤晨
初冬的四川体育职业学院,有一些冷清,工人们正在修剪足球场边的梧桐树枝,一地的落叶和树枝,让空气更加湿冷。走进体操馆,暖气扑面,练自由操的女生们跟着节拍跳舞,一旁的男队员们在练跳马。“邹主任,过来签个字嘛。”刚刚指点完一个跳马动作,邹凯就快步上了二楼办公室。一直在体操馆里走动,邹凯只穿了一件套头衫,简单而干练。华西都市报即将迎来创刊25周年,同时也将启动“封面新闻用户节”,11月20日,这位奥运五金王邹凯和记者聊起了和华西都市报的往事。“记忆中第一次正式采访,应该是年世锦赛选拔赛前夕,比赛非常重要,决定着北京奥运会参赛资格。从那以后,华西都市报就一直在大大小小的比赛中来到现场报道和采访我。”
邹凯和华西都市报的“初见”是年深秋的一天。本报记者和四川体操队资深教练雷鸣坐在了一起,又像平时那样冲壳子喝酒。几杯啤酒下肚,雷鸣神神秘秘地说了一句:“北京奥运会,四川体操队有搞头!”记者一下子来了精神。“有个娃娃有希望在三个项目上冲金牌!”顺着雷鸣话匣子,记者提出见一见刚从国家队回到成都的两个小徒弟。
一个多小时后,两个个子小小、一脸腼腆的少年出现在了记者面前。“一个叫小眯,一个叫小胖。”本报记者当时没有想到,雷鸣家长口吻中称呼的这两位小个子,后来真的成为了中国体坛的大人物。
这一次见面采访也促成了一篇“神预测”文章。
年年底,华西都市报在体育版率先刊发《川将邹凯有望夺取奥运会三金》。9个月后,这则看起来略显乐观的前瞻报道,竟然应验了——“小眯”邹凯在北京奥运会一举拿到三枚金牌。四年之后,他在伦敦奥运会再夺两枚金牌。而“小胖”冯喆也在伦敦奥运会上,拿到了团体和双杠两枚金牌。
至今回想起来,邹凯都觉得很传奇,“当时我没有立刻看到这篇报道,运动员都在专注训练和比赛,过于